在北京,宾馆、酒吧、夜总会和高尚社区是一个人间,很多人围着个麻辣烫的摊子也是一个人间,热气腾腾的烟火人间。
在这个城市,你的孤独无人响应;当你以为你只是你时,所有人出现在你的生活里:所有人都是你,你也是所有人。
——徐则臣
孩子咳嗽、求医,大蒜冰糖水、萝卜蜂蜜水之类的偏方,他爱游戏网址登录都照实写进了小说,虚构写成了非虚构。在天桥偶遇同乡,陈年罪责重回生活时,余松坡的脑子里闪现了一句话:“雾霾进到了我爱游戏娱乐骨头里。”
文 | 宋宇 尹廷伊
网络编辑 | 骨猪 董聃慧
过了十年,作家徐则臣再次见到以色列同行阿摩司·奥兹。2016年6月24日,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他参加了奥兹短篇小说集《乡村生活图景》中译本的发布会。此前,在从江苏东海坐高铁回北京时,他已经读过这本新书。
“看着这样年龄的、我非常喜欢的老作家,这么精神矍铄地、流畅地在这儿演讲,作为一个作家,有非常笃定、非常满足的感觉。”发言时,徐则臣脱口而出。事后想来,这段话也许令听众感到没头没脑。他把年近八十岁的奥兹比做“文学老祖父”,也确实觉得以色列老人长得有点像自己的祖父。
对奥兹的祖国以色列,徐则臣也有惊人的兴趣。他的上一部长篇小说叫《耶路撒冷》,故事却大多发生在中国,45万字中只有不到3000字涉及那座城。他写小说时阅读了大量图文资料,看的视频超过60小时。书中角色初平阳自幼迷上“耶路撒冷”这四个字,长大后决定出售祖宅,筹钱去那里留学。
发言过后,下午三点多,徐则臣发现了六个未接来电,都是家人打来的。他顿感不妙,果然,祖父去世了。去社科院前,他还和母亲通话,问祖父能不能吃东西。祖父病了很久,医生说,他只要能吃东西就问题不大。母亲回复,老人上午还吃了一碗蒸鸡蛋。
徐则臣说,自己从未有一本书像《王城如海》一样,写得如此艰难。(图为徐则臣)
徐则臣和祖父关系亲密,却只能不断往返于工作和定居的北京,与家乡江苏东海,尽量多陪老人。这次回北京前,祖父也回家了。他坚持离开医院,大概有了什么预感。
住院期间,祖父做了很多梦。有时他突然醒来,直接发问:“我在什么地方,怎么连屋脊也没有?”农村的房子有尖尖的屋脊,而医院只有常见的白色平直屋顶。还有一次,他梦到了在90岁高龄去世的老伴,她站在风里头,头发全乱了。
依家乡风俗,老人弥留,尽量不在外边。回家第六天,他去世了。返京前,徐则臣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仍觉得祖父离世太突然。老人最后的时光里,他正撰写小说《王城如海》,2017年1月,小说出版。写这本书耗时五个月,他从未写得如此艰难。至亲逝世,他愈加怀疑,因此绝望和幻灭。
“你甚至觉得,文学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徐则臣慨叹道。
《王城如海》的开头,肇事者在雾霾天气中逃逸。图为雾霾天的北京公交车。在北京第一次坐公交车,徐则臣就坐反了。如今在北京生活了15年,徐则臣惟一感到不适的就是雾霾。
突然觉得要做点大事
“你写这有什么意义?它不就是一个故事吗?这个东西能治病吗?能让人多活一分钟吗?都不能,你这样想的时候,会有一种随时可以放弃的感觉。”徐则臣开始追究写作的意义,那是他的事业及热情所在,但没法弥补死亡带来的情感空白。
2016年元旦,徐则臣开始写《王城如海》。他坐在书桌前,觉得那天是个好日子,得做些什么。“那口气,你觉得到了。”他说,所谓气到了,大概就像篮球运动员,出手瞬间便知道球会不会进。
写《耶路撒冷》也是如此,动笔那天,他睡午觉醒来,浑身有劲,“突然觉得今天得做点大事儿”。虽然花了六年,但《耶路撒冷》写得顺利,小说为他带来一些奖项,还进入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短名单。
“只有你认为这个东西是最重要的,它才能激发你的潜能。你每天心心念念的,吃饭、睡觉、走路想的全是这个事儿,那它会不断伸张、不断扩展,很多的细节、故事、情节、感觉、想法都会‘发’起来。”徐则臣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
按计划,《王城如海》本该晚三年诞生,排在一部与京杭大运河有关的小说后面。徐则臣的家乡水网密布,房后不到一百米有条河,再往北一两百米又是一条,再往北500米,一两里路,还是有河。他小时候经常发大水,桥全被淹掉,水可能没到孩子们的胸口,他们过河要像盲人一般摸摸索索。
徐则臣说:“快二十年了,我无数次拜访过真正的花街,现在它短得只剩下了一截子,熟得不能再熟,但每次回淮安还是去看,像见一个老朋友。”(图为淮安花街)
徐则臣在镇上念初中,学校前头有条石梁河,新中国成立后修成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水库。他每天过桥上学,中午常去河里游泳。东海盛产水晶,河边的沙子经常包着些水晶,他边走边捡。初三住校没暖气,自来水管全冻住了,为刷牙洗脸,他得端着脸盆牙具,狂奔去河边。
再往后,徐则臣工作过的淮阴师范学院,离京杭大运河的里运河不远。慢慢地,他读了许多运河资料,关注它的历史沿革,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在《耶路撒冷》中,花街少年们沿河而上,在终点北京寻找自己的归宿。河那边的北京,也出现在他较早的一批小说里,他写到众多边缘人,办假证,卖盗版光盘,开书店,他们漂在北京。
徐则臣的写作,也逐渐由无意识转变为研究式的,“要解决问题,清理一部分东西”。“写《耶路撒冷》的时候我就想,70年代,这是我的生活,我写完别人就别写了,或者说你起码不能轻易地写。”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形容,这是“写作者的虚荣”,“对作家来说是一件好事,我要做足了功课,要把这事给搞彻底了。”
徐则臣预计把小说的一条线布在1901年,那年清政府废止漕运,而运河已经因社会变迁及铁路运输兴起而衰败。关于运河的文献,体量大得出乎他的意料。他时常感觉被资料和想法淹没,直到《王城如海》意外出现在脑海中,1901年的故事被暂时搁置。
小说起初叫《大都会》,与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经典撞名。后来,《耶路撒冷》的责编韩敬群出了个主意:取苏东坡诗句“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改名为《王城如海》。徐则臣采用了这个书名,他在小说后记中阐释:“在这个城市,你的孤独无人响应;当你以为你只是你时,所有人出现在你的生活里:所有人都是你,你也是所有人。”
“当你以为你只是你时,所有人出现在你的生活里:所有人都是你,你也是所有人。”
你生来就老了
《王城如海》篇幅不长,近13万字,写了一个发生在北京的故事,时间跨度不足一周。主角是海归戏剧导演余松坡,出身乡村,曾赴美留学,新戏《城市启示录》被认为对“蚁族”不恭,在网上引发激烈声讨。他经常梦游,梦游时异常焦躁,只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能够缓解。后来,他的遗嘱被人意外发现,揭示了他少年时无心犯下的罪责,最终令他的生活崩溃。
动笔之后,徐则臣的节奏保持得比较好。写到后半部分,恰好是写完余松坡的遗书时,祖父的病情不断反复,他有些扛不住了。祖父96岁,患上溶血性贫血。那种病很荒谬,血液自我耗损,但越补血,患者的造血功能越差。
祖父在私塾念书,做过小学校长,打成“右派”后当了多年猪倌。徐则臣是他唯一的孙子,自小一同生活,老人格外疼爱。祖父因病重而没法认出身边的人,听到徐则臣的名字,竟突然清醒:“那是我孙子。”
老人必须输液,每次都得去另一个城市,路上要折腾三四个小时。四姑和父亲,也在那段时间相继生病。在北京写《王城如海》时,徐则臣得时常打电话回家,讨论病情,帮忙联系医院,最多的一天二十多次。
每次打完电话,他都焦虑,坐在书桌前半晌,喝茶翻书,压制“心绪不宁、惊慌失措”,方能继续动笔。恰在那时,他答应把稿子交给《收获》杂志,不能破罐子破摔。与理想写作状态相反,小说越收越紧,缺乏令其更丰满的闲笔,明显萎缩。小说出单行本,他又修改和补充,但无法恢复到最饱满的状态。
小说里对于“蚁族”的质疑,引起众怒。(图为挤在北京海淀区六郎庄胶囊公寓里的外地青年)
在《王城如海》中,导演余松坡的家人、朋友、仰慕者,年龄、身份和社会阶层各异,形成了一幅城市生活图景。小说里穿插着《城市启示录》的剧本,结构也类似戏剧,雾霾无处不在。
近两年,徐则臣开始怀疑传统的长篇小说,它们有一套逻辑,能用一个完整的故事把事件、时代或世界说清。但互联网和高科技的时代,世界变得更加复杂,“不是那么简单的,起承转合就可以了”。传统小说“必须以人为删除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为前提”,类似情况也存在于传统话剧。因此,徐则臣把先锋话剧视为反映复杂性的途径。
徐则臣曾计划用先锋戏剧写北京。一位朋友借给他许多经典剧本:《欲望号街车》《萨勒姆的女巫》《安魂曲》,帮他开阔了眼界,也断了他写戏的念头。他确信小说是更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但它可以不那么传统。拟意中的话剧出现在了小说里,有只能跟人说话的小猴子,一溜烟跑去“蚁族”们的出租屋,剧中的海归教授追到那里,顿时因“蚁族”的生活状态而悲哀、心痛、怒其不争,大声质疑:“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结果意外引起众怒。
余松坡用戏剧写北京众生相,徐则臣借余松坡的故事写乡村、都市,历史、当下,以及快递员、“蚁族”、记者和学生等群体,几个世界霎时被压缩在一起。
从前,徐则臣跟人聊起小时候的流行歌曲,审美趣味,着装,对方不免觉得落后。他明白,流行真的分阶段和阶层,尤其在相对偏远落后的乡村。有次在KTV,人家逼他唱歌,唱完后,一个1980年的年轻人说:“你就是一个大叔。”这城市孩子认定,徐则臣唱的是自己父辈的歌。
“我说没办法,我小的时候天天就唱这些东西。你生来就比别人早,或者你生来就老了。”徐则臣当时还感到奇怪,他毕竟只大对方两岁而已。阶层、出身之类的差别,确实经常营造出古怪的场景。
他们理直气壮地回“家”,我回海淀南路
2002年,为参加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面试,徐则臣第一次来北京。他赶上了一场沙尘暴,不论年龄,街上的女人们都裹着纱巾,眼睛都不露出来。
在路口,骑自行车的女人停下等红绿灯,一时间满眼裹着纱巾的脑袋,他颇为惊奇。那时,他还没去过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亲眼看到沙尘暴中的古怪装束,“觉得完全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里”。
刚来北京那几年,徐则臣辗转多地租房,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第一次独自乘公交车,徐则臣就坐反了。那时没有语音报站,乘务员语速快,还带儿化音。“说个关键词,你没法瞬间把句子的成分给补全了,所以根本不知道他干什么。”公交车庞大而破败,极为拥挤,中间还有那种帮助拐弯的大转盘。他不好意思问,过了几站,才确定自己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2004年,徐则臣在未名湖畔的镜春园住了快三个月。湖边的房子是违建,由砖垒起来,顶上的楼板上头铺了石棉瓦,保证不漏雨,但没法隔热或保暖。五平米的小屋,一个月800块钱,相当昂贵,但愿租的人很多。屋外有套院子,据说原来属于嘉庆皇帝的四公主,院里的柿子树还能结果实。
毕业后,徐则臣在靠近北大的芙蓉里合租,在六楼住了两年,楼下是万泉河公园。在去西苑早市买菜的路上,他能见到各种“边缘人”,包括办假证者,盗版光盘小贩,假古董贩子,在北大旁听的外地青年,以及一条裤腿长一条裤腿短的民工。
北大往西是蔚秀园和承泽园,再往西北走还有骚子营和皂甲屯,因为附近另有国际关系学院等几所院校,很多考研学生或蹭课者租住在那里。大家普遍缺钱,常住床位,一处通常两三百块钱。那时北大三角地还没拆,贴满了床位广告。
这些追寻理想或单纯讨生活的人,很懂自得其乐。当时,人民大学西门外有家水煮鱼,28元一盆,大概因为反复使用,盆里的油已经一片乌黑。
“你要吃的就是那个反反复复用的油,因为它有味儿,味儿全进去了。一个星期吃一次,真的很开心,觉得生活无比美好。”徐则臣回想,每周出去撸串喝酒,压根觉察不到生活的苦,关键在于没有更美好或更富足的生活来参照。
小时候,徐则臣放牛许多年,也不觉得那是所谓苦难童年:“谁说我苦难,我倒开心着,天天牛往那一放,你就睡大觉,跟几个小孩儿在那玩。”戏中戏里的海归教授经历更多,却不解风情,几句话便引发一阵喧嚣。他和余松坡都弄不清楚,这些年轻人怎么想。有个年轻人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失败,只是现在没有成功。”
“在北京,宾馆、酒吧、夜总会和高尚社区是一个人间,很多人围着个麻辣烫的摊子也是一个人间,热气腾腾的烟火人间。”在一篇随笔中,徐则臣回忆自己亲历的富有烟火气的生活场景。他的中篇小说《跑步穿过中关村》在芙蓉里寓所撰写,写完真的搬去了中关村。
徐则臣写完《跑步穿过中关村》后,真的搬去了中关村。
“下了班,朋友聚会结束,他们理直气壮地回‘家’,我说,我回‘海淀南路’。”那时,徐则臣难以把住处当做“家”,直到买下中关村大街边上的房子。“三十岁这年,我有了稳定的卧室、书房、厨房、洗手间和生活,不用担心催缴房租的电话,不需要再看房东恩赐般的脸,我可以改装和修正家里的所有东西,包括我的生活。”他在那篇随笔中写道。
来北京最初的不适感很快就过去了。直到现在,除了雾霾,徐则臣还是很喜欢这里。“我从事这个行业,肯定希望能够在一个文化中心。”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北京,能够见到最好的文化人,汲取最好的文化营养。他现在在《人民文学》杂志担任编辑,几年前拿到了北京户口,当然,这“其实对心态影响不大”。
将生活“连根拔起”
《王城如海》开头,余松坡剃须时,家里两块玻璃相继被打碎,他因此不慎割破了脖颈。他看清肇事者的装束时,对方已经逃进雾霾当中。雾霾把导演和小混混联系在一起,由此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动力。

起初,徐则臣没打算写那么多雾霾。从2016年元旦到10月22日完成第四稿,他家门窗紧闭,两台空气净化器一直工作。儿子巴顿咳嗽了三个月,不能热到,也受不了冷,湿度太大又容易传播病菌。雾霾一抬头就看得到,贯穿着生活时时刻刻,他觉得无所适从。他曾看到新闻,淘宝上的口罩销售量某日超过了安全套,就把它写进了小说。
“它本身是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产物,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徐则臣不愿单纯义正辞严地批判,希望正视雾霾并积极治理。他的口罩戴得不勤,但给儿子用了电动口罩,里面有换风装置,通上电就转起来。之前口罩四百多块钱,现在更贵。
2016年春节,徐则臣特意带孩子去了大理,在朋友开的客栈里过年。朋友告诉他,大理房价前一年涨得特别厉害,很多北京人在那里买房,就是因为那里空气好。果然,那会儿很多北京牌照机动车在大理街头穿行。
接下来一年,徐则臣身边改变生活,甚至“连根拔起”的人多了起来,尤其是有孩子的年轻夫妇。“如果不是一个工作把他们捆得特别死,或者经济上比较宽裕,他们都走了。”他猜想,孩子的健康已经大于他们留在北京的渴望,“对中国人来说,有安土重迁传统,‘连根拔起’需要巨大的勇气。”
徐则臣还在观望。孩子咳嗽、求医,大蒜冰糖水、萝卜蜂蜜水之类的偏方,“连根拔起”,他都照实写进了小说,虚构写成了非虚构。在天桥偶遇同乡,陈年罪责重回生活时,余松坡的脑子里闪现了一句话:“雾霾进到了我骨头里。”
“我更看重的其实不是外在的雾霾,外在的雾霾谁都能写。”徐则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希望写雾霾从体外进入人物内心,“只有进入人内心的雾霾,才是文学意义上的雾霾。”
在天桥张望车水马龙的大路,徐则臣每每感到绝望和悲观。
在天桥张望车水马龙的大路,徐则臣每每感到绝望和悲观。那就像微信的开始画面,一个地球,一个人,两者产生强烈的对比。每次去书店,他也觉得疲惫:有那么多经典作家、作品,自己为什么还要写?在人群里,在喧闹的场景,他会觉得更加孤独,永远融入不了别人,局外人感觉无法克服。即便那句“万人如海一身藏”,他也认为过分乐观,太有优越性:那不是藏,而是淹没。
”你总是觉得孤零零的,所以说你的孤独无人响应,其实没有人理会你。但是反过来说,你以为你就是你自己,可以闭关自守,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时候,其实所有人都在影响着你。”徐则臣认为自己的矛盾情绪源自性格,也是城市生活、现代社会的产物。他如今已经“认了”。
徐则臣写了许多年北京,希望看清这座城市而不得,现在愈发焦虑,“不敢轻易地判断,或者根本就无法判断”。书里的余松坡,留洋时看了许多关于国内的报道,以为很了解故国,回来却碰了壁,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年轻人。他做的戏剧,在国外很先锋,回来却非常现实主义。他的根子,被钉在了乡土中国。
“我不知道到底有没有一个真实的北京。”徐则臣说,他只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以及在国外的游历来寻找另外一种眼光,“就像一句话说的,那个圆越大,未知的东西越多。但是不能因为未知的越来越多,就不去扩大这个圆。”
徐则臣凭借出版于2014年的作品《耶路撒冷》斩获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
写《耶路撒冷》时,徐则臣30岁出头,满怀青年的豪情壮志;写《王城如海》,他已上有老,下有小,中年生活里有更多琐碎杂务,经历更多生老病死。祖父生病,令他的回家频率陡然升高。他也计划,未来要沿京杭大运河走一两次。
有次回家探望祖父,徐则臣听了一路《江河水》,单曲循环。同《二泉映月》一样,那也是他喜欢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联系着余松坡的童年记忆,能平息他的焦躁;这两首曲子也令徐则臣“觉得这个世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澄明”。他小时候会拉二胡,吹笛子,现在却连音都摸不准。
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13日《南方周末》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转载、合作请联系:nfzmwh@163.爱游戏网址com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3条评论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Great value for the price. Will definitely buy again. Great value for the price. Will definitely buy again.
性价比很高,用了一段时间没有任何问题,点赞! 已经多次购买了,一如既往的好,值得信赖的商家。